2019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1660億

傳感器作為現代科技的前沿技術,被認為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國內外公認的 有發展前途的高技術產業。正因此,全球各國都極為重視傳感器製造行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資源予以支持。

經過多年的發展,傳感器技術大體可分為三代:
代是結構型傳感器,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
第二代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固體型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製成;
第三代傳感器是智能傳感器,是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檢測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未來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超2500億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傳感器製造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為995億元,同比增長15%。到了2016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元,達到了1126億元,同比增長13.2%。截止到2017年末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增長為約1300億元,同比增長15.5%。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1472億元左右。

根據相關機構預測:預測2019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1660億元左右。2021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並預測在2023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增長至2580億元左右,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1.65%。

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痛點分析
1、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首先,國內傳感器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應用等高端方面與國際水平差距巨大,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完全從國外進口,絕大部分芯片依賴國外,國內缺乏對新原理、新器件和新材料傳感器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其次,在設計技術、封裝技術、裝備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較大。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設計軟件,國產傳感器可靠性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2個數量級,傳感器封裝尚未形成系列、標準和統一接口,部分傳感器工藝裝備研發與生產被國外壟斷。我國傳感器技術的核心及關鍵技術都有待突破,技術研發及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2、企業競爭實力不足
其一,我國的傳感器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大部分都屬於中小型企業,且大都面向中低端領域,基礎薄弱,研究水平不高,整體規模及效益較差。其二,許多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芯片加工,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自主研發的產品較少,產品結構缺乏合理性,在高端領域幾乎沒有市場份額。其三,企業的技術實力較弱,很多是與國外合作或進行二次封裝,已經突破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綜合實力較低。從目前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力指數來看,外資或國際企業仍佔據着有利地位,國內傳感器企業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3、國際差距明顯
儘管中國傳感器製造行業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產品品種不全、規格少,系列不全,新品欠缺,技術指標不高;科技創新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工藝裝備落後,產品質量差;人才資源匱乏,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統籌規劃不足,科研投資強度偏低,科研設備落後,科研和生產脫節;相關部門對傳感器技術重要性的認識滯后于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等等。

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利好政策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2014年以來,我國政府出台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製造2025》、《“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物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戰略性、指導性政策文件,推動我國傳感器及物聯網產業向着融合化、創新化、生態化、集群化方向加快發展。

2017年5月,工信部發布了《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聚焦智能終端、物聯網、智能製造、汽車電子等重點應用領域,有效提升了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推動了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加快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19年,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取得明顯突破,產業生態較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