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的工業互聯網時代


5月26日,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開幕,全球大數據業界的代表和嘉賓圍繞“創新發展•數說未來”的主題,共商大數據產業發展與合作大計。

在2019數博會“工業互聯網與智能+”高端對話上,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在主題演講中談及推進工業互聯網的原因。他認為,總的來說,發展工業互聯網網絡、平台、安全三大體系對中國製造的國際地位和轉型升級意義重大,未來我們工業互聯網要建立兩個關聯工廠,不僅僅是物理的工廠,更是智能的工廠。從中國製造業來看,中國有超過220個工業品產量是世界 ,我們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全球 製造大國,從趨勢上來看,未來十年互聯網是由消費領域向製造領域推進。在這個趨勢過程中,人、網、物都會發生量級變化。

工業互聯網
通過工業資源的網絡互連、數據互通和系統互操作,實現製造原料的靈活配置、製造過程的按需執行、製造工藝的合理優化和製造環境的快速適應,達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構建服務驅動型的新工業生態體系。

以機器、原材料、控制系統、信息系統、產品以及人之間的網絡互聯為基礎,通過對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實時傳輸交換、快速計算處理和高級建模分析,實現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

工業互聯網的最早概念來自于美國,是GE公司率先提出來的。我們知道,傳統的製造業的生產設備、產品的生產、檢修、追溯,大部分都是通過人工來操作,嚴重依賴老工人的經驗判斷,而且傳承週期很長。

那麼工業互聯網時代,就是通過萬物互聯的方法,將生產設備、產品、服務,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來分析,最終實現 化解決方案,這大大增加了製造業的效率,堪稱第四次工業革命。因此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只不過,德國的工業4.0的提法少了云計算和大數據融合,更多的是製造業的智能化。

工業互聯網是工業化國家在過去几十年強大的技術積累,以及和互聯網結合以後產生的新戰略,新的技術布局以及對未來的一種新的愿景。如果我們單從互聯網角度去解讀這些愿景和戰略,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工業互聯網有強大的技術支撐。

工業互聯網平台參考架構
那麼目前工業互聯網走到哪一步了呢?很可惜,目前工業互聯網是工業的 階段,但目前也僅走到工業物聯網階段。也就是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感知是物聯網的先行技術,要確保物聯網的穩定運行,離不開眾多感知技術的加持,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便是傳感器。
傳感器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和核心,是自動化智能設備的關鍵部件,工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將給傳感器企業帶來巨大的機會。

工業互聯網為傳感器企業帶來巨大市場
參照工業2.0、3.0、4.0,人工智能1.0、2.0等階段劃分,工業互聯網可分成三個階段:工業互聯網1.0,通過建設以IP技術為基礎的網絡連接體系,實現工廠IT網絡與OT網絡的連接,工廠外部企業與上下游、智能產品、用戶的網絡聯通;工業互聯網2.0,通過工業數據採集技術,實現產品、設備、原材料、產業鏈等詳細數據的上傳和匯聚,為工業互聯網平台和工業APP打下基礎;工業互聯網3.0,通過人工智能、邊緣計算技術,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智能無縫連接。

我國大部分的工業企業尚處於工業互聯網1.0或向其邁進的過程中,少部分 性企業在探索實踐工業互聯網2.0,個別企業開始布局工業互聯網3.0的研究。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傳感器要求差別亦不同,傳感器及傳感系統產業企業同樣需要準確定位,不僅要看到工業互聯網發展給傳感器產業發展帶來的藍海,更要挖掘有效市場,實現最終的產值和利潤。

工業互聯網一方面給傳感器企業帶來了機會,另一方面也對傳感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對靈敏度、穩定性、魯棒性等方面的要求會更高。同時,工業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傳感器無處不在,大量使用對傳感器提出輕量化、低功耗、低成本的要求,同時也更多要求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
此外,工業互聯網傳感器應用涉及的面更廣,對傳感器的數量及產業化的需求更大,國內傳感器產業目前還存在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完全滿足工業互聯網的需求還有不少差距。近期爆發的中美貿易摩擦中對核心芯片的禁運,也給我們傳感器及應用行業敲響了警鐘。傳感器和集成電路芯片一樣,都屬於高技術含量的關鍵零部件,如果國內企業不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未來也會面臨類似的局面。

無線傳感器網絡
隨着傳感器、計算機、無線通信及微機電等技術的發展和相互融合,產生了無線傳感器網絡(WSN,wirelesssensornetworks)。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與當今主流無線網絡技術使用同一個標準——802.15.14,它是一種新型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技術,是繼互聯網之後,將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的一項重要技術。無線傳感網絡綜合了嵌入式計算技術、傳感器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以及通信技術,能夠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採